过刚易折过柔则靡读音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察:看得清;徒:党徒,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朋友。 解析:所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易折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也就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就是使一个人站立起来的东西。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 自古以来,哪一个帝王将相不是自立自强闯出来的呢?哪一个圣贤不是各有各的自立自强之道呢?孔子可算是仁至义尽的了,他讲中庸之道,讲温柔敦厚,可他也有刚的时候,他当宰相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由于有了刚,那些先贤们才能独立不惧,坚韧不拔。刚就是一个人的骨头。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柔就是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柔是一种魅力,一种收敛,一种方法,一种春风宜人的光彩。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人间,哪一个人没有七情六欲,哪一个人离得了他人的信任与帮助。再伟大的人也需要追随者,再精彩的演说也需要听众。柔就是一个人的皮肉,是使一个人光彩照人的东西。然而,太刚则折,太柔则靡。 春秋战国时期楚归晋知的故事十分著名,其原因就在于知营能够不卑不亢、外柔内刚地对待楚王。当时,晋国人把从楚国那里俘虏来的楚国公子及楚国大臣的尸首交给了楚国,希望能够换回包括知在内的晋国战俘,楚王答应了。 在送别知的时候,楚王问道:「 ”你怨恨我吗?” 知营回答说:「 ”两国交战,我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杀戮,这是君王您的恩惠。我确实没有才能,又能怨恨谁呢?” 楚王又问道:「 ”那么,你反而要感激我吗?” 知营回答说:「 ”两国各为自己的百姓打算,希望能让老百姓平安,各自抑制住愤怒,互相原谅。两国都解放各自的战俘,以结成友好。我又能感激谁呢?” 楚王又问:「 ”你回去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知营说:「 ”我没有什么怨恨,也没受大王的什么恩德,我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 ”既便是这样,你也要告诉我些什么。” 知营不卑不亢地说:「 ”好吧!托君主的福,作为囚犯,我能回到晋国,我的国君如果杀了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而赦免了我,或是君王同意把我杀掉祭祀祖先,那我也死而不朽。如果蒙君王恩宠,再让我承袭原职,按次序担任晋国的政事,率领一部分军队驻守边城,即使遇到楚国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违反礼仪,不会有二心,只好竭尽全力,尽做臣子的本分。如果说有报答的,这就是我要报答大王的。” 楚王听了这番话,知道不能折服他,就对大臣们说:「 ”晋国的臣子真是无法争取啊!” 于是,楚王用隆重的礼节把知营送回了晋国。楚王对知营的这番谈话,大概有两个意图,一是想找个空子折辱晋国的战俘,一是想留下一些后路,为将来的楚、晋作战争取晋国的人心。但知始终不亢不卑,据实而答。逐次回驳,弄得楚文王灰头土脸又无可挑剔,最后只好以礼相送。知的这种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答辩成为千古名论。 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的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重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捉生。我们曾经对这一处世方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批判,但当我们今天凝神谛视这个小小的太极图时,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了宇宙中的至理,同时也是我们处理人事的最高准则。 这也是周告诫皇帝的话。他认为「 ”夫太刚则折,至察无徒”,用它来治理国家,会给国家带来祸患,用它来行事,就会伤害自己的家人。这也就是前人所说的「 ”水清无鱼,至察无徒”。水如果太清就不会有鱼,政治太苛刻就会使统治者与百姓之间不和睦,百姓则会怨声载道, *** 就会失去百姓的拥戴。这应该成为后人治世的一个法则。 ?

“过钢则易折”的下一句是什么?

至刚易折,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逆天之事,欲久乎?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眠时可知。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何以涤除,以其污污,玄引其缘发,透灵台而过呵,其迹自留,此人法也。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玉过硬则易碎。

过钢则易折,玉过硬则易碎。

物体有两方面:硬度和柔韧性,当物体刚到一定的程度就没有了柔韧性 就容易变得很脆 很容易碎。

做人要圆滑,不要太过于直冲,否则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过刚则易折。

补充:

同样的句子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类似的句子还有:

至刚易折,上善若水。

出自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婉儿婉的头像
    婉儿婉 2025年10月30日

    我是比乐号的签约作者“婉儿婉”

  • 婉儿婉
    婉儿婉 2025年10月30日

    本文概览: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察:看得清;徒:党徒,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朋友。 解析:所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

  • 婉儿婉
    用户103007 2025年10月30日

    文章不错《过刚易折过柔则靡读音》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比乐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